与胡荣老师相识整整十周年了。回忆往昔,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初识胡老师,要从2009年下半年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的硕士推免招生说起。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的我,由于在校成绩比较优异和取得“挑战杯”学术竞赛全国奖项,获得了山大的硕士推免资格。当时的我未曾想后来会走上科研道路,只是立志到厦大读研后在闽就业。在从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的官网上了解到胡荣老师分管研究生招聘工作后,我发了一封邮件给胡老师,一是询问推免生名额,二是表达想前往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就读的意愿。第二天,胡老师就回信告知非常欢迎山东大学推荐过来的优秀学生,同时鼓励我做好复试准备。在胡老师的鼓励之下,我信心倍增,顺利通过厦大的推免生面试,如愿踏进这座美丽的海滨大学。由此说来,胡老师是我与母校结缘的牵线人。
一、授人以学,引入师门
真正和胡老师相熟,要到2010年下半年研究生开学之后。当时胡老师给我们上《stata软件操作与应用》课程。胡老师长相温文儒雅,举止透出典型的学者风范,我们私下都说他是翻版费玉清。当时任课教师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循循善诱的易林老师、幽默风趣的徐延辉老师等。胡老师的上课风格是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细细道来。他的课实用性极高,每节课他都会介绍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式,同时以自己发表在《社会学研究》的文章为例加以详细说明。对社会学者来说,在《社会学研究》发表论文无疑是一大成就,对于拥有多篇论文登上此刊的胡老师,我们自然是由衷佩服。截止至目前,胡老师总共在《社会学研究》发表13篇论文,成为社会学界的一段佳话。上课之余,胡老师也常和我们分享学术研究的心得。他告诉我们做学术是一条孤寂之路,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平时要多看高质量论文,学会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里创新,当然前提是遵守学术规范。
受胡老师影响,我开始对定量研究感兴趣,找来了胡老师刚出版的《社会资本与地方治理》一书加以深入阅读。由于被书中社会资本理论、基层政权内卷化、地域性自主参与、政治信任等内容吸引,我便产生了拜入胡老师门下的想法。研一下学期开始选导师时我跟胡老师表达此想法,加上第一学期课堂上的接触作铺垫,胡老师欣然同意了。自此,我正式成为胡门弟子的一员。
二、授人以德,回馈家乡
加入胡门后,和胡老师的交往自然日益增多。师门经常组织学术交流会等学术讨论活动,也不乏爬山、聚餐等集体娱乐活动。我对胡老师的了解渐渐从学术领域扩展到生活领域,也慢慢了解到他的艰辛求学之路。胡老师出生于福建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庭条件贫困。恢复高考后,他成为全班唯一考上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的中学教书,同时刻苦自学备考,最终考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研究生毕业后到厦门大学任教,连续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成为当时全国社会学界最年轻的教授;后又到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到厦大后创建社会学系;2015年荣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因我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深知农村孩子求学之不易,更觉胡老师的求学经历励志,亦更加佩服他的毅力和拼搏。他像一座灯塔,让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仅仅是耳闻他的故事,我便多了一分勇气和底气。
也正是因为农村的成长背景,胡老师对乡村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一方面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之一定为农村社会学,重点关注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等主题,曾两次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题均与乡村治理有关;另一方面积极回馈家乡,曾经发起《我的村庄建设倡议书》,呼吁更多的人为新农村建设出份力,引起很大反响。此外,他还联合同村一位外出办厂的企业家出资为农村老家修建了一条公路,得到了乡亲们的拥戴。尽管胡老师现在工作繁忙,但农村老家的事情他都会放在心上,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三、授人以术,入村调研
研究生期间,胡老师对学生的培养,除了课本知识外,很重要的就是参与基层调查。由于胡老师的信任,我承担了三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福建数据的收集工作。该调查在福建抽取了东山县、永安市和永泰县共12社区作为样本,采用地图抽样法,工作极其繁杂,任务量巨大,分成绘图核图和问卷调查两个阶段。2011年,我作为问卷调查负责人,带队前往这12个社区开展工作。初次作为大型调查的负责人,我的心里难免忐忑不安。临行前,胡老师特意把我叫到办公室,交代问卷调查的注意事项,包括如何跟社区领导沟通、如何敲门入户、如何给调查礼品等细节的处理。
然而,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总是赤裸裸的。到永泰县长庆镇中洋村做问卷调查的第一天,我就尝到了被连续拒访的苦头。看到自己的组员都成功完成了好几份问卷,作为负责人的我不免有些丧气。正当此时,手机上突然收到胡老师的短信,向我询问问卷的进展情况。他通过信息鼓励我,问卷被拒很正常,要调整心态,学会融入当地社区,重振旗鼓继续前行。老师的信息使我静心下来,总结先前暴露的问题,觉得自己神经绷得太紧了,做调查时说话语气太生硬,应该更加亲切柔和一些。果然,在中午之际,我达成了首次“成功入户”,之后的问卷调查也渐入佳境。接下来的两年里我担任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福建组组长,除了问卷收集还承担了绘图核图工作。肩上的责任加重,胡老师也不忘继续提醒我各种注意事项,尤其是安全事宜,不可掉以轻心。这3年的调查训练里,我始终把胡老师的提醒和鼓励放在心尖上,落到行动中,在基层调查中不断打磨自己。
在基层调查上,胡老师在言传之外也不乏身教。2014年,他驱车前往厦门同安区的军营村、白交祠村进行调查。沿途山路崎岖,厦门市委宣传部人员出于安全考虑,中途换成他们提供的车辆接送老师。到达村部后,胡老师马不停蹄地开展座谈会。那次是我第一次系统观察胡老师开展访谈工作,只见胡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访谈提纲,在开场介绍完后,便直奔主题,询问相关事项,待相关人员回答时候适当插话,偶作笔记,熟练而不慌乱。由于观察胡老师入了神,对于其他人的回答我竟没有入心。但那时老师上身微倾、利落发问的画面,却至今犹在眼前。
四、授人以智,助力发展
对博士生而言,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得益于胡老师平日的教导,毕业要求的2篇CSSCI论文我在博士一年级期间就完成了,博二、三期间也各有2篇CSSCI论文发表,其中1篇还发表在了业内知名的《社会》期刊上。但在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时,我遇上了烫手山芋。由于写惯了定量类小论文,对于如何撰写出一本书厚度的博士论文,我并不拿手。因属于硕博连读,硕士论文我也未曾写过,所以这方面的经验尤其匮乏。当时就几个选题请教了胡老师以及系里其他老师,都收获了宝贵建议。尽管如此,我依然没有下决心确定选题。胡老师看出了我的徘徊不定,于是有一天打电话给我,建议我继续做健康不平等的主题。他向我分享自己的看法,说这个主题可以切入的视角很多,大有可为。有了胡老师这句话,我如同得到一颗定心丸,立即着手收集健康主题的数据、撰写相关的内容。当然,博士论文的产出过程常常是荆棘载途,借用胡老师的话说就是“写好博士论文需要掉一层皮”。每当我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求助于胡老师,胡老师虽然事务繁忙,但都会给我详细中肯的建议。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2015年初的一天晚上我到胡老师家里拜访,我们就博士论文初稿讨论了整整一个晚上,从研究视角、框架结构、章节整合、观点提炼、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交流。由于二手数据使用上的限制,这篇博士论文未能百分百达到胡老师预期目标,但这些想法和经验成为我日后科研路上的奠基石。
对于学生的职业选择,胡老师也像关心我们的学业一样挂念着。2015年,我博士毕业,当时面临政府选调和高校教师两个选择。胡老师根据我的性格和能力建议我选择高校,后来的实践也验证了这个建议的明智性。原本是可以直接留系任教,后来中途出了点意外,我不得不重新面临求职问题。胡老师第一时间将厦大台湾研究院招聘教师的消息告知于我,建议我去那里求职,同时让我多多关注台湾主题,做好面试准备。面试当天,胡老师也给我发了鼓励短信。虽然最后与台湾研究院失之交臂,他们最终招聘了宗教学的博士,但还是非常感谢胡老师付出的一切。在我入职深圳大学之后,胡老师曾受邀到深圳大学讲学,给全院师生做了《定量研究中的数据和理论》的讲座。在讲座上,胡老师强调,发论文不应追求数量而应追求质量,努力争取发几篇高质量的论文,这种代表作才能跟着你走一辈子。这句话我听进耳朵里,记进了心里,成为我就业后仍不懈追求的目标。
五、授人以情,心系家庭
熟识胡老师的人都知道,胡老师与家人的感情很深厚。走在厦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遇到他和师母一起打球,夫妻俩出入成双,相敬如宾。我还记得2012年,我读博士一年级时候,胡老师乔迁至上李新房,师母做了一席佳肴来招待我们师门的学生。那天,由于学校事务我去得稍迟,大家已经开吃了,但是胡老师和师母把美食都给我预留了一份。我一到场,胡老师就招呼我赶紧吃,师母还不时地往我碗里夹菜,家的温馨感油然而生。
胡老师也是个孝子,由于父母住在岛外,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看望老人。有一次我有幸一起去拜访老人家,胡老师的母亲年迈,识字不多,但为了让她能和孩子微信视频聊天以解相思之苦,胡老师手把手耐心教其操作。胡老师父亲听力不太好,胡老师专门从国外买了一个助听器给老人,并细心为他示范使用方法。2018年10月,胡老师的父亲因病过世,胡老师伤心不已,在其父亲的追悼会,几度落泪,感人至深。胡老师与家人的温情使我耳濡目染,更懂得如何对待自己最亲近的人。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胡老师之于我,既有教师之恩,也有如父亲之爱。立学、立业、立室,我人生中这些里程碑式的时刻都有他的见证,那些踌躇受挫的日子里也有他的支持。2019年,胡荣老师被厦门大学寄予厚望,出任首任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我衷心祝愿他在新的岗位再创辉煌。
2015年博士毕业与胡荣老师合影留念
文/图 池上新
【作者简介】池上新,男,2010-201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