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在教学一线,她以风趣幽默为擎;
投身于科学研究,她以严谨认真为本;
醉心于排球运动,她以热情率性为真。
今天,让我们走进徐延辉老师,聆听她的心路历程。
人物简介
徐延辉,经济学博士,UG环球视讯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移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亚洲社会质量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和社会政策。主持五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一项为重大项目。在《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工作》杂志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学网、中央编译局等网站转载。
近年来主要成果介绍
1.主持的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2019);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质量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2015);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质量视角下的社会建设研究”(2011);
深圳市社科规划项目:“提升深圳市社会质量与人民获得感问题研究”(2019)。
2.代表性成果
互联网使用、风险感知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民生风险感知与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居住环境、社会地位与老年人健康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个人捐赠何以可为:慈善信息与组织信任的作用机制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2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20年第6期全文转载;
社会质量与农民工的市民化,《经济学家》2019年第7期;
社会弹性与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1期;
社会质量:欧洲议题与中国走向,《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1期;
休闲方式、精神健康与幸福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5期;
社区能力、社区效能感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路径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2016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社会质量测量维度与城市社区创新——基于深圳市的实证分析(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专著《社会质量、社会建设与幸福感》,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2019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引言
站在厦门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感慨万千。厦门大学社会学专业与厦大同年建立。作为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的系主任和现任的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徐延辉老师承担着教师、管理者和研究者“三重身份”。多年来,徐老师辛勤耕耘,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求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相辉映
发轫于经济学,徐延辉老师与社会学的结缘偶然中又带着必然。读博士期间,徐老师的研究方向集中于经济学与社会保障理论问题。“我的博士论文主要关注福利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从那时起我的研究已经跳出经济学本身,开始关注如何增进社会福祉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就这样,徐老师与社会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博士毕业后继续到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深造。
经济学思维的严谨性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徐老师学术研究中展翅的双翼,为徐老师的课题探索和学术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学的学科训练,对于研究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假设的提出都大有裨益;但社会学体察民情的关怀让经济学的研究脱离高度抽象的状态,社会学的研究更贴近现实,更接地气”。在交叉学科背景的训练下,徐延辉老师是国内较早使用跨学科方法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福利问题进行经济社会学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学者。与此同时,徐老师主讲的“经济社会学”课程,也因其经济学和社会学交相辉映的出身背景而讲授得精彩纷呈,深受学生喜爱,被学生称为经典课程。
科研——国家社科项目研究的学术常客
作为学院社会学学科主要带头人之一,徐延辉老师自2004年以来共主持了五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些课题的立项,无不体现其在学术研究上的敏锐洞察力和强烈的人文社会关怀。
徐老师谈及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资本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功效研究》的选题,“对于专业运动员,已有研究多关注其运动素养,认为只有专业训练才能让运动员步入职业赛场,少有研究关注体育训练之外的社会因素”。正是这种学术敏感性,促使徐老师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对运动员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弥补了社会资本理论在体育行业研究的理论空白,更对我国体育人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具有创新思维,徐老师的学术研究还呈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针对中国社会发展日趋追求质量和社会变迁不断加快的社会现实,徐老师率先使用社会质量理论在社会建设、社区发展、人民幸福感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社会质量和社会发展研究团队,发表了众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社会质量理论本土化以及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社会质量视角下的社会建设研究”、“新中国70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研究,徐延辉老师在“如何建设一个好的、高质量的社会”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学术积淀,在此领域保持了国内前沿水平。
教学——授业解惑的师者,博闻多识的长辈
谈及教学工作,徐老师说“有才”和“有爱”最重要。“有才”是指作为老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学生才会敬佩你;“有爱”是指作为老师不能只关心自己的科研和发表,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只有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学生才会爱戴你。
在学术训练方面,徐延辉老师比较重视对学生三个方面的培养。其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徐老师常常会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感兴趣话题,鼓励学生进行“顺蔓摸瓜式”的文献阅读;通过“追踪”和“跟进”式的阅读,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很快就能掌握最新动态。其二是鼓励学生多动笔。写东西时你会发现,“没有一个研究框架是完美的。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读书思考、补充知识和扩充知识的过程”。其三是鼓励学生去实践。徐老师经常带领研究生博士生到社区发问卷,做访谈,每个学生都要有亲自做调研的经历。
什么是一名好老师?这个问题从入职到现在,一直是徐老师不停思索的问题。徐老师认为,“科研和教学是老师的双翼。科研除了需要一个人安静地阅读和思考,还需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只有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才能把最前沿的知识分享给学生。同时,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或许你会发现之前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是很准确,需要再回头查阅资料、核实信息,这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徐老师特别欣赏学院的青年教师,因为青年教师都受到严谨的学术训练,掌握前沿的研究方法,青年教师是学院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学院发展——字斟句酌,求“质”务实
作为分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徐延辉老师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新学院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社会与人类学院由原隶属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人口研究所和人文学院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研究所整合而成。由于之前所属的学院不同,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上差异较大。徐老师与系主任、副主任一起,下足了功夫,为三个本科专业、五个硕士专业重新梳理学科通修课程,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出了全新的培养方案。
在教学管理方面,徐老师强调过程管理,认为只有每个培养环节都过硬,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高质量。一方面,徐老师主张每一门课程都要上得有深度、有广度,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做课堂分享、写读书报告、参与实践调研,通过这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徐老师还加重了课程论文在考核中的比重,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
生活——以简为本,用爱调味
徐延辉老师说自己喜欢简单随意的生活,特别欣赏“High thinking , Low living”生活理念。做人简单,做事认真;静能思考,动能参赛,以豪爽的积极乐观的天性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熟悉徐老师的人都知道,徐老师对排球有一种特别的热爱。只要时间允许,徐老师都会去排球场上一展身手。作为学院女排队长,徐老师曾经带队取得过全校亚军的“辉煌战绩”。徐老师经常开玩笑说 自己“不务正业”,但实际情况是,因为太喜欢打球,又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徐老师就学会了时间管理,拥有令人艳羡的工作效率。劳逸结合,身心平衡,这正是徐老师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完美的结合与碰撞。
撰稿:娜依兰、唐晓宇、赖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