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术以研究世间百态
任师长以启迪思想
博览群书,严谨求知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今天,让我们走进陈福平老师
聆听他的故事
人物简介:
陈福平,UG环球视讯教授,社会学系副主任,社会学系与社会工作系教工联合党支部书记,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网络社会学。入选福建省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等多个省部级项目等。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作1部),译作1部(合译),多篇论文发表于《社会学研究》、《社会》等专业期刊,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曾获得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等荣誉。兼任福建省城乡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社会学会秘书长,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委会理事。
代表性成果:
《转型期中国的公众参与和社会资本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见‘微’知著:社区治理中的新体”,《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3期;
“社交网络:技术vs. 社会——社交网络使用的跨国数据分析”,《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6期;
“强市场中的‘弱参与’:一个公民社会的考察路径”,《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观点与链接: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政治极化——一个微观行为的解释框架”,《社会》2017年第4期;
“市场社会中社会参与的路径问题:关系信任还是普遍信任?”,《社会》2012年第2期;
“当代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社会》2008年第4期;
“邻里贫困下的社区服务与能力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2期。
包容·严谨·细致·创意
从阅读里吸纳社会学的包容性,是陈福平老师积累理论知识的“法宝”。从本科阶段开始,陈老师便将每日阅读变成生活习惯,于无形中拓宽洞察问题的视角。正如陈老师所说“社会学的包容性比较强,相应地也塑造了我们包容性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促进我们更好地对社会现象的前因后果、相互联系提出疑问,进而对现象展开探索和分析,社会学思维就这样被“埋下了种子”。
严谨、细致是同学们对陈老师给的印象。老师对做学问的态度,就如雕琢一件艺术品,粗制滥造不可,随意敷衍不行;陈老师指导的研究生提到,“我们跟老师提的科研想法,他总是会第一时间问我们数据、模型、理论解释,若是没有数据和模型的支撑,他绝不会轻易发表肯定的意见。”同时,针对细节问题,“比如审阅一篇论文报告,段落字号是否有统一的格式、使用的统计图表是否规范、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都是老师会关注到的点”。陈老师秉持着重逻辑、求实证的学术态度,深思熟虑行动、严谨推敲打磨、一心一意镂刻。
在认真细致的基础上,陈老师也强调创新,“学术观点怎样用一种有意思的、说故事的方法表达出来,是需要有学术创意的。”对世界抱有好奇心,不妥协于常规大流,不满足于凑合和“将就”,对周遭点滴事物始终保持观察和琢磨的态度,用学科思维挖掘一切不寻常之处,才能有所突破和进步。
这样一位有包容心、严谨细致而又富有创意的老师有没有感染到你呢?说理不乏包容、严谨而有新意,以其为酒料,视生活为可塑之物,将时间贯而通之,终会沉淀出一番佳酿。
认真随和·严格要求·尊重个性
陈老师不仅在科研上求谨致,教学上的他也同样认真细腻。一位初接触定量研究方法的学生坦言,“刚上这门课时,我一直担心自己听不懂、学不好,但上了陈老师的几节课后,我的心安定下来了。陈老师的课详细易懂,他将公式和原理抽丝剥茧,辅以实际操作,可以说是‘保姆级’的教学了!”不仅如此,陈老师随和风趣,常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带动课堂氛围,即使在疫情期间,面对复杂的定量操作教学内容,同学们隔着屏幕依然会被老师轻松活泼的话语感染到。当被问及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程时,陈老师这样说:“要先让学生接受老师这个人,而后再谈喜欢他的课程。”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将看似枯燥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索社会学“奥秘”的兴趣。
如果说陈老师的随和风趣是在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那么在学生入门后,他的严格要求就是在扮演着“开锁师傅”的角色。“做学生的第一要素就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比如完成一项作业,陈老师不会苛求每一位学生都有想法成熟、设计精美的作品,但老师希望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学生的认真与努力、用心与投入。他说,“如果说你正在做一件满分10分的事情,以你现在的能力只能支撑到6分,但你一直在坚持向10分努力,那么这次你的极限就可能突破到7分,而最终有一天你很可能就真的优秀到了10分。”所以,努力认真的学习态度是陈福平老师最看重的,他觉得学生只有学习态度诚恳了、功课用心了,才能做到像娴熟的锁匠开锁一般,对知识的把握做到游刃有余。
虽然陈福平老师对同学们的学习态度要求严格,但对于学生个人观点的表达却从不限制。他以“授之以渔”的方式教导学生,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一位研究生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陈老师鼓励我们自由发散思维,即使我们第一次提出的想法很幼稚很没有意义,他也会点头肯定。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备受鼓舞,促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而当学生们遇到困境时,陈老师会用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他总是会第一时间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资料,而不是告诉我们一个答案”。与此同时,陈老师对学生的培养绝不囿于“统一模式”,而是力求“各美其美”。“师门在学的六个师姐弟选了六个完全不同的研究选题去发展,这就意味着导师需要花成倍的时间去了解这六大块不同的内容,老师并没有为了图省事就安排我们跟着他的方向照做”,一位陈老师指导的研究生说道。
醉心专业·积极工作·热爱生活
“社会学就是我的生活”,当你一“窥”陈老师的朋友圈,不难发现,对社会学的沉醉践行已经渗透到他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学科研上,陈老师硕果累累,从教以来发表近20篇论文,主持、参与近10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党务工作上,担任社会学系和社会工作系教工联合党支部书记;行政事务上,作为社会学系副主任,主持本科生和学科建设相关事宜;社会服务上,担任福建省社会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专委会理事,为《社会学研究》等多个期刊审稿……各项事务虽忙,陈老师在城市社会学和网络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却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其实一直做的是社区研究”,他谈到,“过去是地域社区,后来是虚拟社区,现在是智慧社区”。近年来,他在城市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在线社交网络、新媒体与社区等研究上成果扎实,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多个重要项目,研究论文发表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专业权威期刊上,著作成果获得了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教学科研、行政事务、学术交流、新闻实事、家庭趣事、自然风景、人生感悟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地充实着老师的日常朋友圈,他绝对是一位工作和生活两不误、事业和家庭都追求的全能选手。
此外,他不仅关心同学们的学业发展,还时刻惦念着同学们的生活。“疫情期间,老师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时而就会组织线上的交流会”;陈老师也在疫情期间主动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疫情防控的历史回望与现实思考》专题系列讲座,以及“数据、文化与社会:定量社会科学前沿”系列公益讲座等全国性在线讲座,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同学们的居家生活。陈老师身体力行地将社会学的人文关怀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受他的影响,我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要关心远方的家人,我现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他指导的学生们这样说道。陈老师对同学们来说,既是良师、是学习的榜样,还是益友、是成长的伙伴。
陈福平老师的师者魅力正在于此:于学术不苟、待学子尽心、予生活热情。求学路上,有此师者,指点迷津,何其幸运!
青年寄语:
大学四年,由你掌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可选择的方向也各有不同,那么,怎样才能过好四年的大学时光呢?
读书
对于自身专业,要搞懂吃透。文科类的专业,读书是必不可少的。大一的同学,初接触专业书籍或许感到乏味与吃力,老师的建议是先读入门书籍。拿社会学来说,一些社会学辞典可成为首选:辞典里罗列的词条解释可帮助同学们理解学科的专有名词,进而在后续专业书籍的阅读上,晦涩难懂的部分将迎刃而解——“但一定要争取读完一本经典,读完一本晦涩的经典,你就会发现再读其他的也没那么难。”
专业
在掌握核心专业的基础上,把兴趣也坚持做到专业。同学们各有所好,参加各类活动是很好的事,“但喜欢就要做到最好,努力去做到最专业。比如说参加摄影协会,那你就做到专业,比如说你把Photoshop学得好好的。专业的人在各行各业都会得到尊重。”对自己的专业、爱好认真付出,不虚度、不枉为,定结硕果。
坚持
看书要坚持,学习专业要坚持,学习爱好要坚持。芽无续水不活、树无活源不茂。最后,陈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撰稿:王雪霏、周欣曼、孙晓菁、张金波
图源:网络
编辑:马倩 王雅琳
排版:杨馨儿 陈孜芝
审定: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