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躬耕田野 体察社会|我院师生田野课堂走进同安白交祠村与军营村

2023年11月09日  点击:[]

10月28日,学院80名本硕博学生在社会学系主任黄晓星教授带领下,在白交祠村和军营村开展课程思政和调研实践。同学们以脚步丈量广阔田野,深刻体会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切实感受厦门市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成果。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家建教授和我院社会学系李潇老师受邀参加此次调研并与同学们进行充分学术交流。

图片

白交祠村、军营村坐落于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的同安区莲花镇山区,位于厦漳泉三市交界,是厦门市发展条件较恶劣的边远山村,从前的白交祠村和军营村“山长水远步步难”,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深受贫困的困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两上高山访贫问苦,与广大干部群众并肩奋斗、艰苦探索,亲自指导两村探索出“输血”与“造血”并重,“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策略。两村在习近平总书记持续的关心关怀下,经过30年的艰苦建设,昔日穷乡僻壤的高山村改头换面,成为乡村振兴排头兵,人民群众过上富庶美满的好日子。

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是同学们开启“高山初心足迹”调研实践的首站。“地瓜当粮草,孩子当背包”“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一度是白交祠村、军营村的真实写照。而今在“山上戴帽,山下开发”“既要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等发展思路的引领下,白交祠村和军营村以初心为笔,以实干为墨,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生态,扶贫扶智、振奋精神。“茶乡来了总书记”的故事,生动讲述了“总书记的高山情缘”,流露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深入学习白交祠村和高山村的村落变迁史与发展史,感叹在党的领导下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更为坚定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图片图片

百丈崖三面环山,山下成谷,有独特的云海奇观。白交祠驻村干部、厦门大学财政学专业毕业生李炳财博士为调研队深入介绍了白交祠村百丈崖的历史渊源。调研队沿着叠水步道拾级而上,攀登至厦门最高的观景平台白交祠光明顶,在顶上向下俯瞰,山路蜿蜒曲折,层层的梯田顺势而下,白交祠村的产业发展布局和民居坐落映入眼帘,同学们仔细聆听李炳财博士讲解全村的发展布局和特色产业,实地感受村庄的变迁历程,其间,不少同学就村庄治理、村民自治等相关问题认真请教。

图片图片图片

随后,调研队深入白交祠村内部,来到1986年习近平总书记访贫问苦的旧址,习近平总书记“揭锅盖、揭床盖、揭铺盖”的“三揭”故事仿佛再现于眼前,同学们感受着总书记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无不动容。随后,同学们来到与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交流的村民家中,参观白交祠村制茶工艺,听村民讲述茶叶产业的发展历程,其间老人感叹道:白交祠村产业多了,风景美了,来旅游的多了,村民都脱贫致富了。在走访过程中,同学们与白交祠村民进行了随机访谈,深入了解白交祠村的村史村情,加深了对白交祠村的认识。

图片图片图片

高山党校为1997年习近平总书记“重上高山”的座谈旧址,后建成为白交祠金日希望小学,孕育了“要抓好山区孩子的教育”“扶贫先扶智”的宝贵思想。在高山党校,白交祠村新媒体从业代表、村党支部副书记杨财穆受邀为调研队分享他作为返乡青年,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讲好高山故事”以反哺家乡建设的经历,以自身发展为线索,展现白交祠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巨变,为调研队上了生动一课。黄晓星教授对本次思政课堂与调研实践进行了总结,他强调社会学学习中要加强对调研的重视,通过调研深入剖析社会变迁和结构改革,鼓励同学们以本次调研为契机,对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议题进行深入挖掘,以社会学专业学识为城乡发展贡献出厦大人的力量。调研最后,调研队参观了军营村村委会、村广场等地,就军营村与白交祠村发展差异进行充分对比及交流。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此次在白交祠村与军营村开展的思政课堂与调研实践,是同学们将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地拓展和专业知识社会化运用的良好实践。调研中,同学们回望两村发展历史,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山区人民的关心关切,感受党和国家将新农村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人居环境整治”策略应用于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生动实践,增强了南强学子“躬耕田野,体察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思政课堂和调研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子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以青春之志、学术之能身体力行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张婉莹 房欣杨

摄影:甄卓锐 张婉莹

编辑:游玉洁 冉丽莎 黄晓星

审定: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大学路182号厦门大学曾呈奎楼B栋二楼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UG环球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