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葛荣玲

2019年05月12日  点击:[]

姓名 葛荣玲

职称 副教授
电子邮件 gerongling@xmu.edu.cn
联系方式
主要研究领域 景观遗产、地方认同与空间实践。
主讲课程 博物馆人类学(本科)

旅游人类学(本科)

世界民族志(本科)

族群理论(研究生)

家屋与族性(通识课)
学习工作经历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奖学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人类学系留学两年

2011年6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专业,获法学(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

2016-2017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

2012.6-2015.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项目:“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景观遗产的人类学研究”,课题号:12CMZ036。

2015.1-2015.12 中央专项校长基金:“东南少数民族村寨景观遗产保护与研究”,课题号:20720151150。

2018.1.1-2020.12.31中央专项校长基金:“民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开发的两种传统及其比较研究”,课题号:20720181075。
代表性论文 2007,《旅游人类学》书评,中国人类学评论,第四辑;

2007,南音与文化空间(合作),民族艺术,第4期;

2009,遗事物语:民族志对物的研究范式(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

2009,包纳、合作、参与:美国人类学学会2008年年会综述,民族研究,第2期;

2009,遗产的现形与现行的遗产(合作),湖南社会科学,第6期;

2010,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合作),民族学刊,第1期;

2011文化的认同与特化(合作),《屯堡文化研究》,论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6月;

2012,偶遇并非偶然:一个村支书和一个村落的变迁,人与生物圈,第1期;

2012梁子,山林与河谷:牛背梁人的生态空间观,人与生物圈,第1期;

2012,有穷人无穷山:当地居民对牛背梁的朴素认知,人与生物圈,第1期;

2012,别样生态链:自然保护区对社会关系的再造,人与生物圈,第1期;

2012,遗产研究:理论视角探索,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012,论亲属称谓作为旅游好客性表达的符号介质——以安顺屯堡“小孃孃”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

2012,好客,一种人类的共通精神:礼物还是商品?(翻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第5期;

2014,景观(合作),民族艺术,第4期;

2014,景观人类学的概念、范畴与意义,国外社会科学,第4期;
专著教材 2011《旅游人类学教程》,副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12月,ISBN   978-7-5637-1805-4/F·796。

2014,《景观的生产——一个西南屯堡村落旅游开发的十年》,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7月,ISBN978-7-301-24729-7。

2016,《东南地区的村寨景观:历史、想象与实践》,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ISBN:978-7-5615-6190-4。
获奖 2016.12 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奖(青年奖)
备注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大学路182号厦门大学曾呈奎楼B栋二楼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UG环球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