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社会与人类学院

《福建日报》刊登我院社会工作系教师文章

2020年04月28日  点击:[]

近日,我院社会工作系童敏教授、郑思明老师分别在《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智库版发表了题为《双核牵头、社会参与融合两种治理观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线陪伴式”家庭网络服务建设》的文章。文章结合当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分别从心理健康如何融入基层治理和如何利用互联网交流提升家庭幸福和谐的角度,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国家对心理健康服务非常重视。2013年5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6年国家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民政部颁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8年国家10部委印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中更是明确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试点工作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双核牵头、社会参与融合两种治理观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一文指出此次新冠疫情的发生,让我们意识到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构建健康、理性、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性。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是政法卫健双牵头,把心理健康融入社会治理,化解与预防基层治理矛盾。但是因为实际上居民只关注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童敏教授提出需要融合两种治理观:一是心理社会的社会治理观,把心理元素放于社会元素之前考察,主要解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二是社会心理的社会治理观 ,把社会元素放于心理元素之前,主要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从而保障将精神疾病防治、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基层矛盾的化解和预防结合起来。

《“在线陪伴式”家庭网络服务建设》一文指出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中,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家庭功能的运作和发挥不容忽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更多的医护专家提供网上健康指导。此次疫情的发生,居家隔离的状况促成了网络咨询方式在不同年龄、职业人群中的运用。基于以上原因,郑思明老师提出了“在线陪伴式”家庭网络服务。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群内配备多学科知识人员进行日常陪伴,关注日常生活情况和情绪、培养家属志愿者等内容。郑思明老师结合疫情突发性的特点,认为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可将需求和资源进行更精准对接和精细化管理;针对不同需求,也可分级、分类进行干预;社会工作陪伴、支持等专业服务理念和手法,能更好地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本期《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智库版也同时发表了由我院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基地——厦门市仙岳医院杨帆护士长撰写的《复元理念促进心理康复》一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仙岳医院与厦大社工系创设的院内特色职业复原模式:以患者自助互助组织“元康社”作为主要服务平台,帮助患者搭建实践场景,掌握基础的职业技能,改善情绪状态,形成互助支持网络,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最终达到让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福建日报网址链接: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20-04/20/content_1253421.htm?div=-1

(文/戴欢 审稿/毛毛)

联系我们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大学路182号厦门大学曾呈奎楼B栋二楼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9UG环球视讯